全国林学会秘书长会议在南京召开,我会做重点经验介绍

2013-04-28 09:01:00
北京林学会
原创
3923

       一年一度的全国林学会秘书长会议于2008年1月8日在南京召开,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委托中国林学会副秘书长沈贵做书面讲话,中国林学会秘书长赵良平做了题为《紧密围绕现代化林业建设,扎实推进学会事业发展,努力为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的工作报告,会议由中国林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李岩泉主持。

      会上有9位省级林学会和分会做了经验介绍,我会王小平秘书长做了题为《筑巢引凤,承揽项目,给学会带来生机;创新求变,产业牵引,给学会注入活力》主题发言,与会领导对北京林学会的办会思路及所做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本次会议会期3天,其中学习交流2天,参观学习1天。 

附件:北京林学会在全国林学会秘书长会议上的报告 

筑巢引凤,承揽项目,给学会带来生机
创新求变,产业牵引,给学会注入活力

北京林学会秘书长 王小平博士
(2008年1月8日)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感谢中国林学会的领导,给了我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的工作,同时也是给我一次机会,让我接受大家的批评指导。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筑巢引凤,承揽项目,给学会带来生机;创新求变,产业牵引,给学会注入活力”,大家一眼就能够看得出来“项目”和“产业”是我们现阶段北京林学会前进的两个轮子。
      我们本届理事会是2005年7月改选上任的,就任之时,摆在我们面前的局面与大多数基层学会的状况差不多——无资产、无业务、无专职人员,会员不少但交会费的不多,学会实际上只是一块牌子而已。在这样的情形下,本届理事会确立两条基本路线,第一条路线是“发挥专家优势和地域优势,围绕热点话题参与、进而举办大量的学术交流、研讨会、科普宣传、咨询服务等活动,以提高学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俗称“赔本赚吆喝”;第二条路线是“搭建平台,发挥高端会员优势,承揽项目,并使项目成果产业化,变‘输血’为‘造血’,给学会带来持久的生命力”。如果说第一条路线是保持学会的革命本色的话,那么第二条路线则是学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向各位领导汇报我们北京林学会在过去两年里所做的主要工作,前三个方面是围绕第一条路线而开展的,后两个方面是围绕第二条路线开展的。
一、学术交流是学会立足之本
      北京林学会作为“首都林业科技工作者之家”,首当其冲的任务必须给在首都工作的林业科技工作者搭建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一个具有知名度、生命力的平台,为此我们想到了“一坛一刊”,一坛指的是“北京森林论坛”,一刊指的是《现代林业研究》。“北京森林论坛”是乘着“2006年中国科协年会”的东风,以“森林•绿地与宜居城市”为题拉开了序幕,论坛上,有多名院士及国家林业局、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园林绿化局等单位的主要领导登坛演讲,使得“北京森林论坛”份量十足。“北京森林论坛”由我们注册,将每两年举办一次,围绕林业前沿课题,纳热点话题,集百家之言,助推我国林业事业健康发展。而《现代林业研究》在经过一年的筹备之后,已于2007年初创刊出版了,此刊属季刊,一年四期,向全体会员和全国林业科研院所以及兄弟学会赠阅。
      在“北京森林论坛”之后,我们承办了中马“生态垫在沙漠化防治及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国际研讨会”、中德“流域管理与水源保护林建设研讨会”两个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外参会嘉宾累计达170余人次。承办或参与举办了“全国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源保护林建设研讨会”、“推动森林认证•支持绿色奥运研讨会”、“北京市生态建设暨森林可持续经营研讨会”等多个国内学术会议,此外,学会还协办了很多个其它会议。差不多平均每两个月举办或协办一次大型学术方面的会议。
      在核心期刊《现代林业研究》之外,我们还编写了《北京森林论坛论文集》、《森林认证标准详解》、《高保护价值森林判定与经营指南》、《水源保护林经营与管理技术手册》等专业书刊,以及《推动森林认证•支持绿色奥运》知识手册、《青少年环保教育手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碳汇在行动》、《用森林减缓气候变暖》卡通折页等科普读物,参与编写了《生态公益林管护员手册》等,累计印刷发放80000册。 

二、搭建桥梁,促进上下顺畅沟通 
      借全民关注“绿色奥运”的大好时机,我们积极参加相关的世界或全国性“科技”、“科普”活动,如:“全国科技活动周”、“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月”、“北京园林绿化行业新技术、新材料推介会”、“国际荒漠化年及国际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面向广大市民讲解“森林认证与绿色奥运”、“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健康”等有关知识,并通过展板讲解、发放相关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宣传与咨询服务活动;多次举办“山区生态管护员基础林业知识与技能”、“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等内容的培训班,3000多人从中受益,涉及北京各区县24个乡镇、300多个行政村。
      两年来,我们积极组织会员谏言献策,其中“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中促进使用认证木材和林产品的建议书”、“建议逐步将山区护林员变为林务员”的建议和“关于创办一个‘低排放’奥运会的建议”等三个合理化建议被市科协采纳并报送给了市委、市政府等部门。三条建议的精神已列入北京市林业发展的大政方针之中。
三、服务会员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
       学会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不仅要对外开展轰轰烈烈的活动,更要点点滴滴为会员着想,为会员提供必要的服务,除了前面提到的各类活动优先保证会员参与之外,我们还把举贤荐能、推优评先作为服务会员的必要课程,先后推荐优秀团体会员、个人会员及相关单位参加了“高层科技人才”、“科协七大代表及候选人”、“有突出贡献专家”和“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候选人”、“全国林业科普基地”、“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梁希科普奖”、“北京市科协金桥工程”、“第六次劲松奖和从事林业工作五十年以上科技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等九个奖项的候选人、候选单位,累计230余人次,极大地激发了会员的荣誉感和事业心。
      今年,我们为了更加顺畅便捷地沟通会员,重新设计构建了北京林学会官方网站,网站完善了学会各项基础信息,并开辟了学会会员专区、科研项目、绿色产业、学会出版物、媒体报道、互通有无等多个新栏目,同时完善了网站后台管理,实现了多人共同维护、时时信息更新的功能。新网站全面呈现学会各方面的即时信息,给广大会员和同行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沟通交流与服务共享的信息平台。 

四、筑巢引凤,申办项目,缓解经费困境 
      无经费来源,无人员编制,已经严重制约学会的发展了,一无钱二无人,基本上是无法开展工作的,这样的困境相信各位同仁都已经遭遇过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取走出去迎进来的办法,先利用学会的人力资源优势承担“智力型”短平快小型国际项目,起初的项目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临时聘任的,渐渐的项目多了,开始一个两个地增加长期固定人员。在硬件方面,我们租赁了176亩土地,也是从一砖一瓦开始发展。到目前为止,学会已经发展到具有5名专职人员,其中两名博士两名硕士和一名学士,学会科研基地经过两年的积累,累计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具备办公、科研、生产的基本条件,基地也培养了一支20多人的生产型团队。
      在国际舞台上,学会成功申请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日本国际协力团(JICA)、马来西亚棕榈油总署(MPOB)等国际组织的林业小型项目十余个,引进国际资金人民币460多万元。申请加入了FSC(森林管理委员会)环境议事组,成为目前首家FSC中国团体会员;与德国GFA公司、德国AMYKOR公司和DWT公司签署了合作意向;与世界银行、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美国福特基金会、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学会等在京的国内外非盈利机构建立了交流与联系,为今后开展合作项目打下了基础。
      国内方面,我会成功申请了北京市财政专项“奥运场馆用观赏海棠苗木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引进资金150万元;申请了北京市农委“北京茶菊和奥运小菊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生产示范项目”,引进资金115万元;为充分发挥学会科研基地的条件优势,学会还与北京林业大学共建“首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产学研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基地将连续三年获得北京市教委每年100万元的经费支持。此外,还有“十一五速生丰产林节水节肥科研项目”、“红花玉兰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遗传测定与开发项目”、“牡丹芍药产业化推广项目”及“草坪试验示范项目”等多个共建项目已入驻学会科研基地,累计获得国内项目资金365万元。 

五、科研转化,产业示范推动,将是学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承揽项目,以项目养团队,是北京林学会走出困境的法宝,但是学会的长治久安需要一套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科研项目成果需要转化,市场化之前需要示范推广,学会本身还具有很多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这些因素都将是学会进行产业运作的优势前提,从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看我们是可以做一些市场方面的工作的,为此我们配备了必要的人财物力,试探着在绿色产业方面做点事情。
在北京园林绿化局与马来西亚合作的“生态垫在沙漠化防治及城市绿化中的应用”项目结束后,我会承担了生态垫在中国的总代理,累计销售10多万平方米;在“北京茶菊和奥运小菊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生产示范项目”进展过程中,北京茶菊的推广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今年当年销售茶菊苗210万株;为了引导市民的绿色休闲理念,在科研基地内开发“乡下两分地,我家菜园子”项目,深得市民喜爱。到目前为止,虽然绿色产业推广活动还未能给学会带来可观的收益,但此项活动以其良好的发展态势和良好的运作模式必将给学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绿色产业示范推动将会成为学会发展的动力所在。
      回顾过去两年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如下几点感受:
      一是,天时地利人和是我们能够干一些事情或者说干成一些事情的前提条件。我们身处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加上本届理事会领导层德高望重,有很强的号召力。理事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先生,常务副理事长是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甘敬博士,还有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副司长李怒云女士和中国林科院副院长蔡登谷先生任副理事长,四位核心领导的威望和身体力行给学会带来强有力的支持。
      二是,有专人且专注地投入工作,才能使各项工作有力度地进行。陆续地我们招聘了5位专职员工(不含基地人员),分别负责国际合作、项目管理、科研技术、书刊编辑、产业促进等方面的工作,从目前状况来看,五个人已经满负荷工作了,下一步随着业务扩大,专职人员队伍还将进一步扩大,为此,我们向北京市编办申请了20个编制,已获得批准。
      三是,学会的发展要依靠会员,众人拾柴火焰高。学会的会员,特别是高端会员,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资源有待挖掘,我们尽力去搭建平台请会员们上台唱戏,结果必定是双赢的。
      四是,只有创新求变,才有出路。当今社会,只要主动才会有生机,不要拘泥于传统套路,要发挥人才优势,发挥技术优势,发挥NGO组织优势,以服务求生存求发展,创造性开辟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各位领导、朋友们,以上是我向大家汇报的我们北京林学会所作的一些琐碎的工作以及一些不成熟的观点,不能称之为经验,权当抛砖引玉,供大家批评指导,并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谢谢大家。 

Contact Us

  • 北京市西城区裕民中路8号218室
  • 电邮:bjfs@bjfs.org.cn
  • 邮编:100029
  • 电话:010-84236246
  • 微信公众号:北京林学会
  • 传真:010-62385455